在每一個被孩子攪得心煩意亂的時候,是不是所有家長都曾忽閃過這樣一個念頭:
不管了,愛咋咋地吧!
但冷靜之后,隨著一聲嘆息,我們還會回到從前的狀態里,周而復始地為孩子操心。
管教孩子,真的是一件很難的事情。難就難在,它沒有絕對標準的答案。
管多了,怕孩子叛逆;
管少了,又怕孩子不長進。
小編也經常聽到這樣的傾訴:
「這孩子油鹽不進,無論我怎麼講道理,他都聽不進去。」
「管也不是,不管也不是,孩子總是跟我對著干。」
「我的孩子,怕不是來報仇的吧!」
作為家長,我們明明是想讓孩子健康快樂的成長,可為什麼我們的含辛茹苦,卻換來了孩子的不知好歹呢?
事實上,很多家長都錯解了「管教」一詞。
真正對孩子有益的管教,是「如其所是,而非如你所愿」。
你的管教為何無效?
管教是什麼?
我們似乎都理所當然地以為,管教就是父母為孩子做的那些事情。
在學校教育大機率會決定孩子前途的社會法則之下,「管教」似乎意味著讓孩子學得更多、更好、更快。
所以我們能看到,很多父母將那些對成績「有益」的項目規劃到孩子的日程表里,又將那些「干擾」項一一剔除。
然而孩子真正喜歡的,可能正是父母眼里那些會「干擾」學習的事情。
這些孩子或許每天放學后就關上房門,只有吃飯的時候才會跟父母說上幾句話。父母想跟他們聊聊天,講講道理,可孩子總是一副不想聽的姿態。
他們最感興趣的話題可能是班級里正流行的游戲項目,而這個游戲只會讓父母反感。
為人父母,都能理解那種「想讓孩子多努力學習」的心。
但是,一個令父母們都不愿承認的事實是,大多數孩子對學習都沒有興趣。
家長的目標是讓孩子好好學習;
但孩子的目標里卻沒有好好學習,他們只想擺脫家長的管束。
矛盾的地方就在這里,學習本來是孩子的事情,但現在卻變成了家長的「任務」。
這些家長心里想的是「如果不逼ta學,ta就只知道玩。」
這就是無效的管教。
孩子和家長的目標是完全相反的。
在這樣擰巴的局面下,每個孩子天然的都想抗拒父母的管教。這或許就是,「管教為何無效」最關鍵的因素。
在這種錯誤的養育模式之下,孩子只是問題的體現者,父母才是問題的制造者。
被錯解的「管教」
對年幼的孩子來說,除了吃飯和睡覺,玩耍就是最重要的事情。每個孩子都需要玩耍,他們能從中學會很多東西。
然而,從幼年走向青少年、再走向成年,孩子必須從以玩耍為主的人,慢慢轉變為以學習和工作為主的人。
顯然,這樣的轉變不是一瞬之間就可以完成的,它需要孩子的大腦和心智發生深刻的變化。
但是,有太多父母對這一過程知之甚少。很可能這些父母自己小時候,也沒有體驗過自己自發地將生活重心轉向學習的過程。
很多人都是離開校園之后,才發現學習的重要性。
但是,當我們帶著「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這樣的心態去教導孩子時,我們難免會將焦慮也摻進去。
雖然古訓說得很對,但是年幼的孩子是無法感同身受的。
而且孩子的心智,不應該太早承擔生活的壓力。因為越是跟孩子上綱上線的強調學習很重要的時候,孩子就越會產生反感,越難從學習中找到樂趣。
但是當孩子不聽話的時候,很多父母會感到無助,自己的權威感被推倒,仿佛那個不聽話的孩子,真的變成了長大后一事無成的樣子。
在正常的情況下,孩子需要擁有良好的自我感知,才能對周圍的事物產生探索的欲望,從而逐漸萌發學習的意識。
但是,如果孩子從我們這里感受到更多的是約束而不是關愛,那麼,孩子就會本能的從內心反抗我們。
可以設想一下,假如我們下班回家,剛一進門孩子就沖上來問,今天工作怎麼樣?開會的時候有沒有認真聽領導講話?今天跟同事吵架了沒有啊?
我們是不是也想逃離這種喋喋不休呢?
所以,越是嚴厲苛刻地管教孩子,孩子就越不服管。
即便孩子服從了管教,但他也只是行為上的服從。我們無法收買孩子的內心。
事實上,管教不等于操控,管教更應該是一種行為習慣的引導和心理素質的養成。
家長做好自我管理,是最高級的管教
西方國家有一個古老的比喻: 照顧孩子要像照顧花園,做父母要像做一個園丁。
就像擁有生長能力的植物一樣,每個孩子都是自帶生命力的。
照顧花園需要提供良好的土壤、水分,以及適當的陽光,然后等待植物慢慢生長。
園丁為植物提供的是滋養。我們對待孩子,其實也是這樣。
①親子關系是一切管教的基礎
每個人都需要來自父母的愛。這種愛可以給人帶來自信和力量。
孩子體驗到的愛越多,他未來在面對長久的學習、升學的壓力、老板的苛刻等一系列的坎坷中,就越有韌勁。
但是,當我們教訓孩子、威脅孩子的時候,孩子從我們這里,還能體驗到愛的感覺嗎?
然而很多父母為了教育孩子,無意中破壞了親子關系,孩子感受不到來自父母的愛。
可能有些家長會說,正是因為愛他,所以才管他啊!
但是,我們要從孩子的自身感受出發。
當孩子整天面對兇巴巴的父母時,孩子體驗到的,很可能不是父母的關愛,而是對自己的羞愧和嫌棄。
嚴厲地指責孩子,不僅破壞了親子關系,更達不到父母管教的初衷。在這種情況下,孩子就會出于自我保護,逐漸封閉自己。
當一個孩子體驗不到來自父母的關愛,那麼或早或晚,這個孩子的行為,必然會出問題。
② 無條件接納孩子的情緒
看到孩子有問題而不去管,那這樣的父母是不是不負責任呢?
事實上,很多父母沒有用對管教的方法。
當孩子已經不愿意跟我們交流的時候,就意味著,我們的管教方式出問題了。
家長的喋喋不休,會使孩子的自我認知變得越來越差。
只有當孩子明確地知道,承認自己的錯誤和弱點是安全的,他才會愿意敞開心扉。
我們總是急于給孩子「人生指南」,殊不知,給一個孩子講道理幾乎是完全無效的做法。
所以我們要做的是接納。無條件接納孩子的所有情緒。
因為情緒是人的內心不由自主產生的感覺,所以,無論孩子有怎樣的情緒,我們都應該接納他。
但接納情緒不等于接納孩子所有的行為:
「你討厭這個老師,但不能對老師出言不敬。」
「你喜歡這個女同學,但不能做出不符合你這個年齡段的事情。」
「你討厭考試,但不能在考試中作弊。」
這種情緒接納,就像是一個能夠容錯的空間,為已經出現問題的孩子提供一個安全的場域,從而找到更好的解決辦法。
但假如父母針對孩子的情緒進行批判,不斷否定孩子的想法,那就會讓孩子陷入徹底的無助。
③ 相信孩子,陪孩子一起成長
管教的最終目的,應該是讓孩子具備獨立且快樂生活的能力。
所以最高級的管教,是相信孩子。相信孩子可以用自己的力量,找到自己的方式,將自己的生活過好。
這意味著我們不能直接對孩子提供指導,而是激發出孩子對生活和學習的興趣,并使其開花結果。
當孩子能夠充分體驗到父母的關愛和支持時,他自己就會愿意走上一條自我發展之路。
所以,我們要相信孩子,并相信相信的力量。
或許會有父母覺得,這個境界太高了,普通的父母很難做到。
然而,一個好的父母,不就應該不斷地學習和成長嗎?
設想,當孩子面對一個很難到達的目標時,我們希望他抱有怎樣的心態呢?
如果我們希望孩子努力,那麼我們在面對這樣高的目標時,就也要努力。
這個過程一定是漫長的。而且在不完美的現實生活中,我們一定會遇到很多問題。但這也是成長的必經之路。
無論如何我們都要記住,父母的高度,可以影響孩子。
同時這個高度,永遠可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