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台上看到一個話題:
為什麼孩子上高中后成績普遍下降很多?
大致看了一下,有141個回答,569410個閱讀,501個收藏。可憐天下父母心啊,看來很多家長在關心這個話題,想弄明白其中的原因到底是什麼。
一般情況下,我寫這種話題文章的時候不喜歡看別人是怎麼回答的,主要是避免受別人思路的影響。但還是沒有忍住,對排在最前邊的兩個回答瞟了幾眼,一個是自稱清華在讀博士生的作者,一個是自稱大學聯考特訓老師的作者。為了擺脫「文人相輕」之嫌,我對這兩位作者的回答點一個贊。
對同一個話題,每個人的視角不同,切入點不同,才能使得這個話題討論得更加接近答案的真相。接下來,我從高中老師的視角,談談對這個話題的看法。
考上高中,自然排序。
為了更加通俗好理解,還是舉個例子說明。
某個區縣一共有30處國中學校,每處學校的初三年級平均有10個班,每個班平均50名學生,整個區縣的學生總數就是15000人。
每個班都有學霸,每個班級的第一名集合起來的話,整個區縣也有300名吧;每個班級的前10名集中起來的話,全區都有3000名了!
假如這個區縣一共有5處高中學校的話,這3000名學生平均分配的話,每處高中大約有600名學生。
每處高中按照30個班計算,每個班能分到20名學生。也就是說,原來國中學校前10名的學生,進了高中以后,名次自然就往后退了。
這是什麼現象呢?
參照物不一樣。
孩子讀國中的時候,家長、學生、老師比較的范圍往往限定于孩子就讀班級的名次而不是全縣的名次,進了高中以后,還沒有經過考試呢,原來的「高手」「學霸」就先進行了一次重新洗牌。
高手對決,仍分雌雄。
這15000名初三畢業生通過中考的選拔以后,大約7500名學生能夠考上高中學校讀書。這7500名學生都是學習成績中游偏上的,都可以稱得上七品以上的高手。
這些高手進入高中以后,也會經過周考、月考、期中、期末考試等,在這些「比武」之中,這些七品以上的高手,也會分出高低來,有些七品高手可能把段位提升到九品上,有些成了九品,有些成了八品,有些還是七品。
簡單說,考上高中的初三畢業生本來都很優秀,但是在這個優秀的群體當中,會不斷進行洗牌、分層。
不要忘了,那些全班倒數第一的學生,在國中學校或許還是班內前幾名的學生呢!因此,就讓很多人產生認識誤區,覺得孩子考上高中以后成績下滑了。
全新學習,適者生存。
高一階段,是基礎教育階段唯一把9門文化課程開全的時期。語數外理化生政史地,一齊上陣,有些學生可能感到眼花繚亂、無所適從,沒有掌握學習要領,顧此失彼,導致總成績不高,出現名次下滑的現象。
高二階段,各地高中學校都已經組織學生選科或者分科了,喜歡文科的學生上文科班,喜歡理科的學生選擇了理科班;喜歡物理+化學+地理的,喜歡政治+歷史+生物的,都選擇了相應的組合班。而那些成績平平,優勢學科不明顯的學生,無論選擇文科理科,還是選了某種組合,都沒有優勢可言,考試成績出現下滑也是很正常的事情了。
對成績出現下滑的現象,無論是學生還是家長,都要正確面對這件事,不要盲目地妄自菲薄、自暴自棄,要找到原因,努力改進,才能迎頭趕上,再現當年的英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