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中物理的學習,掌握方法很重要,用好這7個學習方法+14種解題秘笈,物理成績立馬噌噌噌的提高!
圖形、 圖表和公式在課中的電力
誰不想做一個學習好的學生呢,但是要想成為一名真正學習好的學生, 第一條就要好好學習,就是要敢于吃苦,就是要珍惜時間,就是要不屈不撓地去學習,就是要樹立信心,堅信自己能夠學好任何課程,堅信「能量的轉化和守恒定律」,堅信有幾份付出,就應當有幾份收獲。
道爾頓(英國化學家)就說:「有的人能夠遠遠超過其他人,其主要原因與其說是天才,不如說他有專心致志堅持學習和不達目的決不罷休的頑強精神。」
第二條就是要會學習,了解作為一名學生在學習上存在的如下幾個環節:制定計劃→課前預習→專心上課→及時復習→獨立作業→解決疑難→系統總結→課外學習。
這里每個環節中,存在著不同的學習方法,下面就針對物理的特點,針對就「如何學好國中物理」,這一問題提出幾點具體的學習方法和技巧。
基本概念要清楚,基本規律要熟悉,基本方法要熟練。
課文必須熟悉,知識點必須記得清楚。至少達到課本中的插圖在頭腦中有清晰的印象,不必要記得在多少多少面,但至少知道在左頁還是右頁,它是講關于什麼知識點的,演示的是什麼現象,得到的是什麼結束,并能進行相關擴展領會。
要獨立地(指不依賴他人),保質保量地做一些題。
題目要有一定的數量,不能太少,更要有一定的質量,就是說要有一定的難度。任何人學習數理化不經過這一關是學不好的。
獨立解題,可能有時慢一些,有時要走彎路,有時甚至解不出來,但這些都是正常的,是任何一個初學者走向成功的必由之路。把不會的題目搞會,并進行知識擴展識記,會收獲頗豐。
要對物理過程一清二楚,不管是理論過程,還是實踐過程,物理過程弄不清必然存在解題的隱患。
題目不論難易都要盡量畫圖,有的畫草圖就可以了,有的要畫精確圖,要動用圓規、三角板、量角器等,以顯示幾何關系。
畫圖能夠變抽象思維為形象思維,更精確地掌握物理過程。有了圖就能作狀態分析和動態分析,狀態分析是固定的、死的、間斷的,而動態分析是活的、連續的。
Elementary school lesson in progress.
上課要認真聽講,不走神。不要自以為是,要虛心向老師學習,向同學學習。
不要以為老師講得簡單而放棄聽講,如果真出現這種情況可以當成是復習、鞏固。
盡量與老師保持一致、同步,不同看法下課后再找老師討論,不能自搞一套,否則就等于是完全自學了。
入門以后,有了一定的基礎,則允許有自己一定的活動空間,也就是說允許有一些自己的東西,學得越多,自己的東西越多。
獨家:美女學霸「逆天」筆記走紅 網友熱贊「這是筆記更是藝術品」
上課以聽講為主,還要有一個筆記本,有些東西要記下來。知識結構,好的解題方法,好的例題,聽不太懂的地方等等都要記下來。
課后還要整理筆記,一方面是為了「消化好」,另一方面還要對筆記作好補充。
筆記本不只是記上課老師講的,還要作一些讀書摘記,自己在作業中發現的好題、好的解法也要記在筆記本上,就是同學們常說的「好題本」。
辛辛苦苦建立起來的筆記本要進行編號,以后要經學看,要能做到愛不釋手,終生保存。
學習資料要保存好,作好分類工作,還要作好記號。學習資料的分類包括練習題、試卷、實驗報告等等。
作記號是指,比方說對練習題吧,一般題不作記號,好題、有價值的題、易錯的題,分別作不同的記號,比如*、?、※、◎等等,以備今后閱讀,作記號可以節省不少時間。
有的學生也十分想學,也確實在努力學習,這些老師也能看到眼里,可是成績依然不是十分理想。反觀之,聽課認真,作業工整,筆記細致,但一換個角度,換個方法,這種學生就不知所從。
這樣的學生多數也不是完全因為笨,主要還是思維上出了問題。常見的思維性障礙如下:
1.先入為主的生活觀念形成的思維障礙。2.相近物理概念混淆形成的障礙。3.類比不當形成的思維障礙。4.物理公式數學化形成的思維障礙。5.概念內涵和外延的模糊形成的思維障礙。6.舊有知識的局限性和思維定勢干擾形成的思維障礙。
當某一物理量受到幾個不同物理量的影響,為了確定各個不同物理量的影響,要控制某些量,使其固定不變,改變某一個量,看所研究的物理量與該物理量之間的關系。
如:研究液體的壓強與液體密度和深度的關系。
在用物理規律研究問題時,常需要對它們進行必要的簡化,忽略次要因素,以突出主要矛盾。用這種理想化的方法將實際中的事物進行簡化,便可得到一系列的物理模型。
如:電路圖是實物電路的模型;力的示意圖或力的圖示是實際物體和作用力的模型。
物理學中對于一些看不見、摸不著的現象或不易直接測量的物理量,通常用一些非常直觀的現象去認識,或用易測量的物理量間接測量,這種研究問題的方法叫轉換法。
如:奧斯特實驗可證明電流周圍有磁場,擴散現象可證明分子做無規則運動。
等效的方法是指面對一個較為復雜的問題,提出一個簡單的方案或設想,而使它們的效果完全相同,將問題化難為易,求得解決。
例如:在曹沖稱象中用石塊等效替換大象,效果相同。
根據兩個(或兩類)對象之間在某些方面的相同或相似而推出它們在其他方面也可能相同或相似的一種邏輯思維。
如:用抽水機類比電源。
通過觀察,分析,找出研究對象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它是認識事物的一種基本方法。
如:比較發電機和電動機工作原理的異同。
是在觀察實驗的基礎上,忽略次要因素,進行合理的推想,得出結論,達到認識事物本質的目的。
如:研究物體運動狀態與力的關系實驗;研究聲音的傳播實驗等。
就是用兩個基本的物理量的「比」來定義一個新的物理量的方法。其特點是被定義的物理量往往是反映物質的最本質的屬性,它不隨定義所用的物理量的大小取舍而改變。
如:速度、密度、壓強、功率、比熱容、熱值等概念公式采取的都是這樣的方法。
從一般性較小的前提出發,推出一般性較大的結論的推理方法叫歸納法。
如:驗證杠桿的平衡條件,反復做了三次實驗來驗證F1 L1=F2 L2
根據題目給定的條件或數量關系,可以不精確計算,而經分析、推理或進行簡單的心算就能找出答案的一種解題方法。它的最大優點是不需要精確計算,只要對數據進行租略估計或模糊計算,就能使問題迎刃而解。
(1)解答時應了解一些常用的物理數據:家庭照明電壓值220V、每層樓高3m左右、一個雞蛋的質量約50g、成人身高約1.60~1.80m、人體的密度約為1.0×103kg/m3、人的心跳約1分70~80次、人體電阻約為幾千~幾百千歐、人正常步行的速度1.4m/s、腳踏車一般行駛速度約5m/s、一本物理課本的質量約230g、一張報紙平鋪在桌面產生的壓強約0.5Pa等。
(2)記住一些重要的物理常數:光在真空中的傳播速度、聲音在空氣中的傳播速度、水的密度、水的比熱容等。
在物理學中,常采用數學中的函數圖像,將物理量之間的關系表示出來。因此圖像實際上反映了物理過程(如熔化圖線等)和物理量的關系(如電阻的伏安特性曲線等)。運用圖像知識來解物理試題的方法,叫「圖像法」。
運用此方法時應做到:
(1)識別或認定圖像橫坐標和縱坐標所表示的物理量,弄清情景所描述的物理過程及其有關的因素和控制條件;(2)分析圖像的變化趨勢或規律,弄清圖像所表達的物理意義;(3)根據圖像的變化情況確定兩個物理量之間的關系,并給以正確描述或做出正確判斷。
把測量量按一定規律放大后再進行測量的方法, 稱為放大法。在有些實驗中,實驗的現象我們是能看到的,但是不容易觀察。我們就將產生的效果進行放大再進行研究。
比如音叉的振動很不容易觀察,所以我們利用小泡沫球將其現象放大。觀察壓力對玻璃瓶的作用效果時我們將玻璃瓶密閉,裝水,插上一個小玻璃管,將玻璃瓶的形變引起的液面變化放大成小玻璃管液面的變 化。
在測量微小量的時候,我們常常將微小的量積累成一個比較大的量、比如在測量一張紙的厚度的時候,我們先測量100張紙的厚度在將結果除以100,這樣使測量的結果更接近真實的值就是采取的累積放大法。要測量出一張郵票的質量、測量出心跳一下的時間,測量出導線的直徑,均可用積累法來完成。
分類法是指把大量的事物按照一定的「標準」,將其劃分為不同的種類的方法。
其一般步驟為:
(1)確定分類依據;(2)選擇分類方法;(3)正確進行分類。
如把固體分為晶體和非晶體兩類、導體和絕緣體。機械運動分為直線運動和曲線運動等。
物理是一門以觀察、實驗為基礎的學科。人們的許多物理知識是通過觀察和實驗認真地總結和思索得來的。
著名的馬德堡半球實驗,證明了大氣壓強的存在。在教學 中,可以根據教材中的實驗, 如長度、時間、溫度、質量、密度、力、電流、電壓等物理量的測量實驗中,要求學生認真細致的觀察,進行規范的實驗操作,得到準確的實驗結果,養成良好的實驗習慣,培養實驗技能。大部分均利用的是觀察法